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客製量產化 大陸傳產「製造」變「智造」


《中天的夢想驛站》2017-03-19
大陸傳產製造變"" 迎向更多可能 郭台銘暢談互聯網+智能製造的企業大轉型 富士康攜手摩拜 進軍共享單車市場 物流業注入智能元素 菜鳥網絡的絕招 包裹訊息數位化 智慧追蹤貨物軌跡 仰賴魔幻大巴 讓訂製服高貴不貴 存取各項大數據 打版智慧又迅速
智能製造在中國大陸發展迅速,最重要應該觀察的是郭台銘所領導的富士康集團,他的企業也全面的走向互聯網+智能製造。10年前馬雲曾說,"富士康是製造業的一台大象,我要用很多螞蟻搬動你"。當時郭台銘還直言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也許給了郭台銘一個刺激,讓他投入這場智能製造的大改革。
最近著名的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寫了一本書籍,《對不起 我遲到了》。其中他談到歷史上,對時間的重要劃分,2007年,對人類來說非常重要。那一年賈伯斯發明了iphone,使得人類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此後人工運算、雲端運算、人工智能等等快速發展,開啟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20164月在上海上線以後,摩拜單車迅速成為最潮的出行方式。
不用辦卡,沒有車樁,只要打開手機掃掃二維碼就能開鎖,輕鬆解決在大城市裡"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就連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也注意到這股橘色風暴,123號,富士康宣布將對摩拜單車進行戰略投資。
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台銘說,現在接觸到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於說硬件跟軟件要結合的時代。富士康做上去就滿重要,我們在製造的領域,在設計開發的領域,可以把這家公司很快讓他能夠有一個市場佔有率。
頂著"世界代工廠"的盛名,富士康一直處於產業下游,而在電子代工利潤日益微薄的情況下,郭台銘也努力帶領企業轉型,投資摩拜進軍市場大熱的共享單車市場,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根據雙方的戰略合作計畫,富士康將通過"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技術",生產摩拜單車,年產能可達560萬台級別,可以說摩拜單車將成為富士康探索"智能製造+互聯網"的試驗田。
郭台銘的危機感,或許是來自於10年前與馬雲的一場對話。2007年馬雲曾說,"富士康是製造業的一台大象,我要用很多螞蟻搬動你"。當時郭台銘還直言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馬雲卻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引領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更為傳統物流業灌注智能元素。
每年雙十一,都是菜鳥網絡智能化倉庫最繁忙的時刻,大量的訂單、海量的商品,如何準確無誤的為每一張訂單配貨,可是一個不小的工程。這裡是分撿系統的起始端,也是整個系統最關鍵的地方,透過一張神奇條碼,看來再尋常不過的小箱子,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撿貨機器人,自動走到需要的貨物前。
菜鳥網絡智能倉儲資深專家楊開封說,這張條碼其實就是我倉內,就是自動化區域內作業的一個識別碼,就它所有的自動化作業任務發起、撿選,都是靠這個條碼來進行識別的。你會看到一個紅色的激光(雷射),它會去掃描箱子上的條碼,來判斷它在這個區域內有沒有撿貨任務。如果有撿貨任務,那麼它會給它指令,然後它會把箱子撥到這裡來。如果這個區域沒有撿貨任務,它就會直接往前走。
軌道上無數個白色光電,是用來實時決定箱子行走速度的,它還能讓箱子之間保持安全距離,在背後指揮的是一套計算機系統演算法。
楊開封說,它只是一個簡單的傳送,就是一個動力裝置,這些光電跟讀碼跟我們的系統關聯在一起,才賦予了它智能的判斷邏輯。
菜鳥網絡被視為是繼電商平台,和螞蟻金服後,阿里的第三級。在過去的兩年內,阿里聯合順豐等物流公司,立志打造一個"大陸智能物流骨幹網",讓通過這個網絡的任何商品,實現全國24小時可達的目標。
內部的運營效率提高了,如何將商品迅速送達,傳統人工分撿,掰掰,菜鳥網絡的祕訣是它。
菜鳥網絡高級算法專家鄭聳說,「我們白色就代表現在是正在被錄入,一旦變綠了就代表系統已經識別出來,這裡我們也能看到每個掃描的時間點,但是你可以看到,從這個到這個上面,尾數的變化都在幾毫秒的時間內。」
撿貨員之所以能在幾毫秒內處理一單,秘密就在白色單子上,這些數字可以追蹤包裹,從倉庫到分撥中心、網點、快遞員手裡,再到消費者家裡的所有軌跡。
通過大量的數據模擬配送行為,和數百億的歷史地址庫為包裹做最優路線預測,就是鄭聳參與的大數據智能分擔算法項目算出來的。這套系統也是解決各家快遞公司,人工分撿差錯率高的殺手
鄭聳曾經計算過,依靠資深師傅進行人工分檢至少需要7秒鐘,但在效率至上的鐵律下,7秒跟幾毫米的差距,菜鳥都不能接受。
鄭聳說,在三段碼這個時間上,我們算過一單差不多節省2.4秒左右,差不多總共是16萬小時,在時間上的節省。
目前大陸每天配送的包裹有七成是由菜鳥處理的,憑藉著數據平台,菜鳥網絡讓快遞公司整合同一地區的配送,提高了服務的速度和效率。
只要幫傳統產業安上智慧的羽翼,就能飛向更寬廣的天際。山東紅領集團就展現了服裝業融入互聯網思維後的成果,這是一家專做訂製服的公司,以快速跟精確著稱,顧客只要站在鏡頭前,精準度可達毫米的製衣數據,就會即時回傳到工廠的大數據訂製中心。
紅領集團版型數據中心CAD經理劉阿娜說,這些都是今天下的實時數據,從國內外市場專賣店發回來的實時數據。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自動導出客戶所需要的版型。比方說這個訂單,這就是客戶所需要的一套版型,我們通過這個版型就可以生成他需要的一個款式,然後發給裁剪進行自動裁剪。
服裝業常說"抄款容易抄版難",在手工打版時代,即使她這樣擁有幾十年經驗的打版師傅,要完成一套西裝的打版最少也需要一整天,而現在只需要20 。螢幕上層層疊疊的藍線,是數據庫裡存好的各種型號的大數據,以往批量生產的服裝 往往只有大中小三個尺碼,最多也不超過10個,但在這裡每套衣服存有9千多個型號,高矮胖瘦,各種身材的數據都有。只要輸入的身形數據沒有太特殊的情況,計算機都能瞬間完成匹配。
紅領集團供應鏈中心總經理王存波說,沒有上設備之前,一天300個人是用手工剪的,300個人下來,一天就能做個500套到600套。那我們上了自動化設備以後,我們現在只有210個人,現在一天產能可以達到1800套到2000套。
這裡是廠房裡的自動裁剪區,裁剪好的面料會通過智能物流的吊掛系統,傳到縫紉區的不同工位,每個吊掛上的布料,都掛有一個電子標籤,工人們只要一刷卡,就可以讀取到加工要求。
成衣製作工序繁瑣,而且通常是一人獨力完成,紅領集團卻將其一一拆解,比如一個口袋就被拆成九道工序,一人負責一道。
紅領集團用了10年的時間,依靠3000人的隊伍建立了數據化、信息化實驗室,為個性化訂製設計了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平台,這種模式打破了工業化與訂製化不可調和的桎梏。
紅領集團董事長張代理說,它不是做服裝,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呢它可以標準化加個性化,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在改造我們升級的過程當中發現,傳統工藝的升級改造,是一個巨大的蛋糕。
過去半年已有近60家廠商向紅領集團購買這套智能系統,這也成為大陸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又一個重要啟示。


都市農耕

《中天的夢想驛站》  2017/3/18
都市農耕 回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的新解方 上世紀九零年代 古巴開啟都市農耕模式 台中「城食森林」之東海美食育基地 家長發起的食農教育 共耕共食 從食農教育培育分享精神 台北「田園城市」12個公有建築屋頂菜園 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我們都很擔心食品安全的問題,這要從食安教育做起。都市農耕是從古巴開始,現在擴及到全世界越來越波瀾壯闊。台灣最近有兩個地區跟進了,一個是在台中市,一個是在台北。而更早之前是由台灣好基金會,在苗栗已經進行了一個學校跟附近的一個農地合作,小朋友們可以學習有機農耕,然後變成他們的營養午餐。台中市為了下一代的農食教育,一群家長帶著它們的孩子,就在大肚山上闢農田;在台北市,一方面為了解決熱島都市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也鼓勵城市農耕,於是在公部門的屋頂開始種菜。
你有沒有想過 餐桌上的蔬菜是是哪裡來的?怎麼種的呢?其實我們桌上從世界各國來的美食,碳足跡都會加重地球的負擔。再加上農藥、化肥、基改,農作物的秘密你我多半難以掌握,因此都市人開始自己種植,確保食物來源,同時降低食物的碳足跡。
這種都市農耕,靈感來自古巴。
在自家前院種菜種蔬果,甚至有農隻協助農耕,古巴的首都哈瓦那,有超過兩百萬人投入城市農耕,蔬果產量占全國的一半,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以及石油即將枯竭的新世紀,全球很多城市開始跟哈瓦那學習,因為這些危機,哈瓦那人20年前就已經克服。
哈瓦那的都市農耕,起源於國家的困境。1963年,美國對古巴實施禁運,三十年間,糧食等物資倚賴前蘇聯的援助。但隨著90年代前蘇聯瓦解,古巴人不僅糧食斷絕,飢餓的古巴,經濟也幾乎全面崩潰。石油危機導致農藥化肥短少,他們因此開啟永續農業,並且鼓勵市民就近利用空地耕作。如今哈瓦那有將近200個都市菜園,每年生產超過400萬噸的蔬菜,古巴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農業,並且是唯一經歷能源危機,成功轉換農業政策的國家。
都市農耕提供了工作機會,同時餵飽吃有機蔬果的健康國民,古巴獨特的經驗,如今是很多城市的仿效對象。
台中大肚山上的一個菜園中,一位家長正帶著十幾位小朋友,在自己開闢的菜園進行食農教育。
「我問你們,白蘿蔔跟這個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葉子!還有顏色!」小朋友搶答。
張鴻文,大家都稱呼他豆爸,他說,「我們這裡園區比較特別,它不是為了量產,它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實踐從產地到餐桌這件事情。我常常在開玩笑,這裡的產地到餐桌只有五步。」
在古巴的都市農耕,是解決糧食和經濟問題,台中市則在2016年推動城食森林計畫,鼓勵市民用自然有機的方式種植蔬果。其中東海大學附近的一處基地,由下而上推行,做了很好的示範。
這一群家長因為社區新小學成立,校內空間不夠,又希望給孩子們食農教育,因此在學校旁邊找了一片荒地,一群沒有耕作經驗的家庭,開始了城市農耕生活。
豆爸說,「這片土地它有七八年沒有耕作,所以草比人高,土地幾乎沒有耕作的痕跡,意思就是說我們要重新全部再開發一遍。可是相對的,這裡也沒有農藥了,也沒有汙染了,也沒有很多人為的破壞,所以我們覺得這裡才是我們想像中最好的地方。我們就讓小朋友一起來,用石灰粉拉繩子、丈量,他們其實反而來這裡學到更多。」
用怪手整地之後,刻意保留大肚山上四十幾棵相思樹,大人小孩一起試種各種當令蔬菜,不灑化肥和除草劑,利用生廚餘肥沃土地。大肚山的紅土很難種植,第一年幾乎慘敗收場,但如今園子裡欣欣向榮,過去的荒地,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家長呂木蘭說,「基地種的蔬菜最重要就是種當季、當令的蔬菜,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養分施肥。有個媽媽就種蘆筍,我們從來沒想到在大肚山紅土上面,蘆筍竟然還可以長成,這是我們很驚奇的地方。另外我們也種一些豆類,因為2016年是國際豆類年,豆類是窮人的肉類,因為豆類富有蛋白質、胺基酸,價格又比較便宜。」
而且,這裡的一切收成,只要共作、都可以共享。平常不進廚房的孩子們,搶著烹調剛剛自己親手採集的蔬菜。
豆爸說,「他們可以在這裡找到互相分享的意義,他種的菜不見得只有他自己收。我覺得這個最難,我也最喜歡這個概念,就是互相分享。如果我們都願意把它多餘的一點點分享給大家,他收得一定更多。所以我們的概念,讓小朋友不會很自私,不會封閉。人跟人互相信任而美好,人跟人互相幫忙就會有勇氣了。」
因為氣候變遷,近年來台北夏天酷熱,氣溫屢創新高。為了減少食物的碳排放,同時回應台北人對食安憂慮,台北市版本的城市農耕,在公有建物的屋頂,開闢了12個屋頂菜園,打造一個種菜的田園城市。
這裡是北投區公所的屋頂,菜園面積575平方公尺,是計畫中最大的空中菜園。夏天可以為室內降溫,這一小塊木箱,也舒緩了台北人生活在都市的緊張和壓力。
北投清江里的里長說,「我們有一個里民來種菜,後來他太太打電話跟我講說,其實他有憂鬱症,他因為過去都閉鎖在家裡。她以前很擔心她的先生,自從有來種了這塊園地之後,整個生活有了重心,他是我們這裡面最認真的,每天最少來三次。」
而且這裡收成的三分之一,有更積極的用途,為社區裡年長者的午餐加菜。
里長說,「屋頂菜園以分享的方式作為我們的重點,原則上三分之一提供社區運用,三分之二給重的人當成所得,基本上這邊所有種植的東西都不能拿出去賣,等於是一種有機栽植。」
都市農耕,緣起於古巴的哀愁,如今結成甜美的果實。在全球各都市,它是氣候變遷和食安問題的解答之一,在地球過熱的此刻,這一方綠意,意義重大。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台南中國城運河旁的「糯夫」米糕 25歲的 劉雨樵

「糯夫」小鮮肉 讓阿嬤米糕成搶手貨


「踩著夢想不斷地往前騎,我要奮不顧身地傳承!」最近台南市區每到下午就會出現一名年輕帥哥騎著一輛阿公級腳踏車,上面載著一桶「米糕」現身街巷販售,小帥哥透過臉書「糯夫」自我行銷,每天公布販售地點和時間,幾個月來已吸引超過4千網友關注;《蘋果》日前循線到定點等待,發現「糯夫」的腳踏車還沒到,就有約10餘人在路邊徘徊等候,吃過的顧客說:「自從我阿嬤過世後再也沒吃過這味道,懷念、好吃又感動!」
「糯夫」米糕是由年僅25歲的台南學甲人劉雨樵所創設,他回憶,在台北讀世新大學期間經常下廚做菜,很少外食,從那時訂下未來想做「吃」的行業,畢業後一度考慮早餐店、餐車等創業方式,「但我不知道把那些食物當成行業的目的是什麼?」
直到有天朋友問他,第一直覺印象最深的食物是什麼?「我毫不猶豫浮現外婆的米糕」,讓他找到動力和方向,著手把這專屬台南口味的傳統米糕傳承下去。
劉雨樵說,家族中沒人做過生意,因此一開始父母和外婆非常反對。他先請高齡8旬的外婆傳授米糕祕訣,最初第1個月反覆測試糯米、米酒和麻油、豬軟骨等比例,「至少失敗50次以上,吃起來不對就忍痛丟掉」;「糯夫」幾個月前開始販售,有次回學甲故鄉賣時,家人特地載外婆在遠處「偷看」,外婆看到民眾大排長龍等買「糯夫」米糕,欣喜說:「哇!阿孫這麼厲害!」從此沒再提反對。
劉雨樵目前每天下午騎著已近60年歷史的爺爺昔日老鐵馬,載著限量約30人份的木桶米糕,快樂當起「流動攤販」,經常半小時不到就「秒殺」售罄;劉雨樵說,取名「糯夫」是想用舊詞新義抽離大家對「懦夫」的印象,未來生意穩定後,想擴大做網路宅配,讓全台灣民眾都能吃到專屬他阿嬤口味的台南米糕。(李恩慈/台南報導)
劉雨樵

每個人的心中總有個味道是你無法割捨的對我來說,就是外婆所做的傳統米糕我常在想,如果哪天這熟悉的味道突然消失了,使我再也無法品嚐回味,大半夜醒來我一定會哭的很慘 ,很傷心,很難過...因為它不只是一個食物的味道而已啊,它代表的就是思念傳承便成了重要的使命」。

 
Design by Wordpress Theme | Bloggerized by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coupon codes